許多消費者已知道土壤稍乾時再行澆水,但一般消費者仍習慣詢問大約幾天澆一次水,再次對澆水時機及方式進一步介紹。
一、表層土壤乾燥時再行澆水:
    花盆大小直接影響到盆土的多寡,因而影響到澆水間隔的週期,一般五吋盆以下的植栽因盆土較少,土壤保水能力較為有限,當表面土壤乾燥且呈現粉狀時,此時即為澆水時機。
    六吋以上花盆因盆土較多,甚至因植栽較大,為顧及穩固性,而在盆土比例中添加較多山土,因此保水能力較高。夏季因溫度較高,日照強烈,相對水分蒸發速率較快,表面土壤略為乾燥時即可澆水。冬季因氣溫較低,水分蒸發狀況較緩慢,甚至有些植物在冬季會有休眠狀況,此時應減少給水次數,當土壤下3-4公分處呈現乾燥感時再行澆水即可。
    春、秋 兩季因植栽大多處於成長旺盛期,水分需求量較大,當通風及排水狀況良好時,將手伸入土中1-2公分處,若感覺土壤已有乾燥感時即可澆水。  
二、植栽或葉片略微下⋯⋯垂時再行澆水:
    有時植物因葉片茂密,或種植植物較多,相互遮蔽造成澆水時未能確實讓盆土潤濕而不自知。葉片較薄的植物當葉片發現萎軟或下垂時,先確認盆土為乾燥狀況,排除過度澆水造成根腐狀況後,直接對盆土部分確實給水,以免植物因過度缺水造成維管束萎縮,喪失輸水功能而導致植栽枯萎。
    多肉植物或葉片較厚植物,有時會因缺水而在葉片上形成皺紋,此時應確實給水,避免缺水狀況繼續惡化,進而導致維管束萎縮,喪失輸水功能而導致植栽枯萎。
三、澆水應使盆土確實濕透:
    澆水時觀察盆栽底部水流狀況,也能得知盆土是否濕透。正常澆水狀況下,盆土在吸收水分時會將多餘水分排出,然而此狀況應於澆水後一段時間才會發生,雖然水分已流出,此時盆土未必已確實濕透,隔5-10分鐘後再行澆水乙次,使盆土確實濕透。
    當澆水同時發現盆底流出大量水分,此時盆土應該有萎縮硬化狀況,導致盆土喪失或降低保水能力。盆土長時間未確實給予水分會造成土壤結塊或硬化,或因培養土中添加介質較多,其保水能力較差,隨著時間增加也會有硬化狀況,此時應將盆土翻鬆(小型塑膠盆植栽可輕壓花盆) ,並適度加入新土以增進土壤含水能力。
    有時因種植較久,植栽根系發展過度茂盛或發現大量根系自盆底滿出時,此時因花盆限制關係造成根系無法順利延伸,而形成團狀根系,常發現水分不易停留於盆土中。因土壤被根部包圍,且部分根系無土壤可抓附,會影響植栽成長,且造成土壤含水力不足以供給如此多根系所需,此時適度將植栽換至較大盆器中,或給予分株、疏根以促使植栽成長順利。
四、澆灌法:
    最簡單的澆水方式,常常也是最好的方法。自盆栽上方將水澆入植栽中,除了提供植栽水分外,亦可將葉片上之灰塵沖去,另一方面也可將盆土中過多肥料養分沖出,避免植物肥傷。且藉由水流壓力亦有助盆土中空氣循環。
    水流儘量以輕柔水柱為佳,市售澆花器具或水壺,多採蓮蓬頭設計,除可避免水柱過強造成葉片破損或盆土噴濺汙染葉片。
    部分植物因葉片繁茂,經常會造成水分不易進入盆中,確認盆土確實吸足水分,是每次澆水時必須注意的。
    有些人會採取浸泡法來為植物加水,但個人建議此方式用於土壤長期缺水導致硬化,或缺乏吸水能力時使用(急救),浸泡高度需達盆器1/2以上,且至少浸泡30分鐘以上,以使盆土確實吸足水分(盆土有重量感),方能達到澆水目的。
    仍有不少人會採取將水直接澆入盆土中,期能避免花朵凋謝及葉片爛掉。然而此舉常造成植栽葉片無法藉由澆水時清洗,造成葉片滿布灰塵,進而阻塞氣孔,也影響到葉片的蒸散功能(水分蒸散能力)及呼吸功能。長期不清洗葉片也會容易產生蟲害(如紅蜘蛛、蚜蟲、介殼蟲附生於枝條或葉片)。
    根系吸水是以滲透方式吸收,水分會以濃度高低來決定滲透方向。當土壤水分少於植栽水分時,植栽除須負擔葉片蒸散時所需水份,亦要額外負擔土壤水分吸取,進而造成植栽自體水分流失,導致植栽枯萎,這就是以噴霧方式進行澆灌或長期澆水不足所導致。
    反之過度澆水或底盤積水時,土壤含水量長期過度潮濕時,除土壤蒸散能力外,大多水分均由植栽根部吸收,然而當葉片蒸散能力遠低於根系吸收能力時,便會造成植栽因透氣不良而導致爛根。
    植物於開花期或夏季水份需求性較大,有時不易發生爛根狀況,但冬季或休眠期水份需求性較少時,若以夏季成長期澆水周期,常造成植栽爛根狀況。
    到底要澆多少水才算足夠?其實只要確定盆土含水飽和(盆土有重量感,且水分不再自盆底流出))即可。
    不同季節澆水狀況都大同小異,但澆水周期須視其盆土乾燥狀況而定。
    澆水是植物最主要的生存要素,如何掌握澆水時機及方式,就是影響植栽長成狀況的關鍵,透過摸索及一段時間掌握時,相信下一個綠手指就是你(妳)。
arrow
arrow

    kentgard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